三门:将地名资源变成发展资源
台州市民政局: 2024-07-10 10:38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文字大小:[ ] 阅读次数:

近年来,浙江省三门县以地名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为抓手,优化多形式服务、构建多层次体系、开展多渠道宣传,将地名资源变为发展资源。

优化多形式服务

牢抓“地名+管理服务”。三门县不断优化县地名委员会工作,加强对地名重大事项的研究部署,明确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同时,落实地名备案公告制度,推动地名管理规范运行。县民政局积极对接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地名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民生窗口,由审批中心人员驻办、民政负责业务指导培训,实现“一站通办”。

紧盯“地名+认定审查”。三门县严格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2023年审核住宅区、楼宇名称10例,审核道路等名称11例,及时、坚决否定5例房产公司、产业园区提交的不规范名称申请,并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全面杜绝“大、洋、怪、重”地名的新增,全力提高新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

力促“地名+助力民生”。三门县搭建数字门牌系统,包括地址门牌位置、服务信息运营、周边信息运营、地名文化宣传等应用模块,实现治理端对接政府各需求部门,发挥标准地名地址数据要素价值;设立服务端,接入政务办事及便民服务应用,提升数字门牌民生服务能力;在县城17条主要街路更换数字门牌4300多块,并于数字门牌平台发布展示商品信息,助力商企宣传,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多层次体系

精心谋划“地名+课题”。三门县与浙江省之江区划地名研究院合作,启动县域地名规划编制,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完成了《三门县域地名规划方案(2021—2035年)》;邀请省地名学会专家就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做好地名文化传承等工作展开讨论,为相关工作出谋划策;开展“三门县全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为全县地名规范命名、更名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精准发力“地名+数字”。三门县大力开展数字地名文化馆以三门古今地名为切入口,利用H5、二维码、云技术等手段,设置红色地名、清廉地名、宋韵地名、和合地名、海防地名、慈孝地名、非遗地名、地名歌谣等八大栏目,其中穿插村落介绍、历史文化、地名大观、山海风情、鲜甜三门、地名体验等板块,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地名文化传播平台。此外,县民政局在全县开展设标行动,在室内外布设“二维码”或触控一体机等,广大居民只要微信“扫一扫”或动动指尖,就能获悉地名文化和相关信息。

精细落实“地名+实体”。三门县高标准建成了浙江红色地名馆、浙江古代清廉地名馆、红色人物地名园等实体,年均吸引参观人员1万余人次。红色地名馆展示了省内22个红色地名,清廉地名馆展示了浙江古代20个清廉地名故事。位于亭旁镇芹溪村的红色人物地名园,收集10个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红色人物地名,并以人物雕塑、音频讲解、红色指引、文字介绍等辅助展示,形成了红色小镇系列地名文化展览实体,更丰富了该村以“天门峡景区”“中共临三工委旧址”“江南红旗渠”等为基础的红色文旅内涵,受到游客欢迎。

开展多渠道宣传

征集地名故事。三门县在地名文化的挖掘过程中,面向社会征集乡村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文古迹地名等故事,共收集150多篇,后聘请地名专家对征集到的故事进行考证、审核和修改,最终形成书稿,进一步丰富了当地乡情传承的文化载体。

开设地名栏目。三门县民政局积极与县传媒中心联动合作,以探究村名来源、传播乡村文化为目标,开设“村有名堂”栏目,走百村、访千人,推出一村一说,并以图文和短视频的形式在多媒体平台播出。自今年年初开播以来,栏目已推出16期,阅读量累计达10万多次,其中杨家村单篇阅读量突破2.5万。今年5月,三门县民政局积极与县传媒中心联合举办的“村有名堂三门地名大会——走进亭旁”直播,观看人数超过15万人次,有效繁荣了乡村文化,增进了群众的乡愁记忆。

加强地名推广。结合乡村文化礼堂、乡村宣传橱窗、乡村道路、乡村公园等场所,三门县建设地名文化遗产代表性展示点,介绍宋韵地名、唐诗地名、红色地名、海防地名和港湾地名等,逐渐形成一村一品,有效推进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