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徐来 小城蝶变——看温岭婚丧礼俗改革之果
台州市民政局: 2022-01-17 14:56 来源: 温岭日报 文字大小:[ ] 阅读次数:

“重拳”出击,文明乡俗蔚然成风

政府主导、干部带头、群众参与,是温岭近年来推进婚丧礼俗改革、持续移风易俗打出的“组合拳”。

“在文化礼堂举办婚礼,有仪式感又热闹,既省钱还有意义。”前段时间,一对新人在新河镇城西村文化礼堂内完成了婚礼,婚礼现场西式的布置和承载乡愁记忆的文化礼堂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简单温馨的场景让在场的亲朋好友都赞不绝口。

如今在温岭,像这对新人这样选择在文化礼堂办婚礼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节俭办婚礼已然成为一种新时尚。

婚丧礼俗改革的主体是群众,如何让群众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是推进婚丧礼俗改革的关键。为此,温岭结合当地实际,对婚丧喜庆等礼俗规范整治工作予以进一步细化、深化、强化,制定了“六严禁”“五规范”“一十百千万”等礼俗规范。

“一十百千万”计划,给温岭市整治婚丧礼俗定了一把“标尺”,量出了政府的力度、文明的高度、民心的欢迎度。婚丧宴请酒席桌数人数、居民治丧时间、花圈数量、鼓乐队人数等,如今都有了明确统一标准。各地结合实际,提出婚丧事的菜肴烟酒、婚庆礼仪、婚车数量、彩礼随礼等限额倡导标准。以大溪镇为例,和过去相比,办一场婚宴平均能节省10多万元,年节约社会资金6亿元以上。该项工作获省市领导多次批示肯定,省内外多个县市来学习交流。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签署《操办婚丧礼俗事宜廉洁自律文明示范承诺书》。在“十不准”“两报告”“两严控”规范下,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都被纳入了约束范围。同时,通过责任清单、报告清单、督查清单落实,进一步强化“刚性监管”,遏制不良之风反弹。

在“不比钱多钱少排场大小,要比爱心多少贡献大小”为核心的“比较观”下,婚丧事简约办在温岭已成新习俗:大操大办不办了,比起以前,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助学、助困、助病等公益建设;大溪镇岙增张村老党员老王去世,其子女决定丧事从简,没有大摆宴席,没有烟酒人情,没有道场,悼念仪式简单又朴素,几十位亲友用文明的悼念方式向逝者传递哀思……

现在在温岭各处走一走,和市民们聊一聊,能明显感觉到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耳边听到的多是:“这下可好了,我娶得起儿媳妇了”“这次办婚礼,我省了好几万元”“老人去世,我不用发愁办不起葬礼了”……说温岭婚丧礼俗整治工作成效“立竿见影”,真不为过。陈规陋俗滋生的土壤已不复存在,文明乡俗蔚然成风。

浸润日常,新风治理延伸触角

风俗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风俗的改变,也难一蹴而就。如何确保婚丧整治常态长效不反弹?婚丧礼俗规范整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把移风易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清明祭扫本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但有一些人,却以群众祭拜先祖为机,打着“讨坟头”的幌子索要钱财,这样变了味的“陋习”,既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又败坏了社会风气。

多年来,温岭向婚丧陋习开刀,打造了极具前沿性的移风易俗“温岭样本”,这次也并未止步:作为我市民间延续多年的祭扫陋习之一,“拦坟头”成为去年我市深化文明整治工作的“眼中钉”。

去年3月25日,石桥头镇组织下宅金、上王等村文化礼堂文体团队,自编自演了方言版三句半、快板、小品等,敲锣打鼓赴各村、黄壶舟公园、安息陵园等地开展“拦坟头”陋习专项整治巡演宣传,用群众听得懂的方言讲给群众听,用群众喜欢看的本地剧演给群众看,让群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接受文明新风教育,掀起“拦坟头”陋习专项整治宣传热潮。

“有‘拦坟头’等祭扫陋习的,主要为老年人,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去转变宣传策略。”市文明办负责人说,这样能够让老人在听得懂、愿意听的情况下,潜移默化中完成文明新风教育。

坟山路口、墓地周边、沿山村居是“拦坟头”现象的集中地。在节日前夕,全市各镇(街道)工作人员和当地派出所、行政执法中队组成联合巡查组,在当地的重点区域开展“拦坟头”整治行动。

管住了“拦”的,还要管住“发”的。整治巡查人员在劝离“拦坟头”人员的同时,也向扫墓群众倡议,文明祭扫不要发钱。新河镇早早地在辖区内广泛张贴告知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监督、举报这一陋习。

“拦”“发”“演”,是我市筑牢移风易俗改革全过程监管体系的一个缩影。自组织市镇村三级联动巡查队伍常态化开展巡查,并扩大整治范围至“拦坟头”“路边焚烧纸钱”等陋习以来,2021年已开展联合执法69次,镇(街道)巡查8000余次,处理违规137例,形成浓厚的整治氛围。

“移风易俗表面改的是陈规陋习,实则改变的是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婚丧礼俗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结合,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让移风易俗在各个领域开花飘香,让向善向上、文明守法成为社会的主流。

与时俱进,让新风之礼遍地生花

曾几何时,经济发达的温岭还是大操大办婚丧事的“重灾区”,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之风甚嚣尘上,有钱人耗资无度,困窘者苦不堪言。

随着我市“一十百千万”行动的不断推进,以及建立婚丧事“一户一档”制度、建立“红黑榜”、实施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等措施的推出,红白喜事大瘦身,移风易俗的“面子革命”卸下了百姓不少重担,带来了实打实的优惠,大家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支持婚丧改革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在新河的文化礼堂内,村民一起置办,为新人举行了一场温馨而不铺张的喜宴,没有天价彩礼,没有豪华婚庆,却能成为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时刻。

老王简单、安静的丧礼让一些村民议论,但老王的子孙们始终坦然。作为丧事简办的“实践者”,在他们看来,治丧习俗里的一些“老讲究”,在新时代里已经不适用。比起大操大办带来的铺张浪费,还是“厚养薄葬”更有意义。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但凡有一点条件的人,都会重视有加,尽心操办。婚丧礼俗是带有公共属性的私人行为,办得好,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办得不好,会给社会带来“负能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婚丧礼俗,新时代要有新的婚丧礼俗,这个“新”,是在继承传统礼俗的优良因子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合乎现代文明礼仪规范的内容,这样才富有现实意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自我市倡导生态葬、简单办,制定“生前享有”和“逝后奖补”奖励政策,在全省率先推行海葬后,自愿签署海葬承诺的人数逐年上升,海葬数量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坞根镇郑某带头简办丧事,市文明办、市礼俗规范办对其颁发“新风先锋”奖。

千百年来老百姓“落地归根”思想与新时代文明风尚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磨合。婚丧礼俗整治,整治的是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繁文缛节,张扬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人们对新时代婚丧礼俗的尊崇,从一开始的“要我办”转向“我要办”,假以时日,渐成习惯,蔚然成风,那些陋习才不会回潮、复燃。我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以立标准、广宣传、重巡查、强监管的“四化”工作法破除陈规陋习,涵育文明新风,久久为功,形成独具特色的“不铺张、不浪费、不炫富”的婚丧礼俗“温岭样本”。

“红白喜事大瘦身,在为群众带来便利之余,更带来实打实的优惠。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渐成共识,民风乡风持续改善。”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化婚丧礼俗整治行动,让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融入千家万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