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积极推进康养服务高质量发展
|
||||||
|
||||||
三门县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实事来抓,狠抓资源整合、突出数字支撑,强化服务供给,探索了医养、康养相结合,社区居家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新路子。近年以来,已建立康养联合体4家、新增床位300多张,服务老人600余人次。 一、推送资源整合,夯实康养服务基础 一是推动政策整合。出台《三门县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三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三门县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管理办法(试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补贴实施制度》等制度,在用水用电、土地保障、基础配备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有力助推养老服务的发展。 二是推动场所整合。对三门县乡镇卫生院闲置资源调研摸底,通过改建扩建、智能数据运用、多体联合并用等方式,整合试行乡镇卫生院、改造养老服务中心、拓展民营医疗机构,建设集康护、养老、医疗一体的康养联合体,满足老人就近康养需求。如投入140余万元对沙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康养设备等迭代升级,改造成为医康养联合体。 三是推动数据整合。打通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养老机构数据壁垒,避免重复填信息、跑流程、做检查,形成康养服务全流程、可追溯的闭环,为“一人一码”精准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老人健康数据实现互通。 二、聚焦优质均等,提升康养服务质量 一是引进专业机构。推行“公建+民营”模式,先后引进光大百龄帮养老产业集团、浙江星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优质养老服务机构,对部分养老机构进行托管运行。如亭旁康养体联合由“星泰”负责运行,推行“保姆式”服务,已有125名老人先后入住,床位已是一床难求。 二是开展数字服务。开发“老有帮”应用场景,打造智慧云端平台,集纳健康管理、餐饮服务等各类数据,实现床位签约、适老化改造、服务评价等9大功能,对机构内老人实行“一床一码、一人一档”精密化管理。在未入住机构的低保低边老人家中设立“虚拟床位”和“家庭床位”,安装智能体征监测垫、生物雷达等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老人身体、生活情况,并根据老人需求,由康养联合体安排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已为125名居家老人提供“虚拟床位”,开展各类上门服务880多次。 三是强化队伍供给。把养老护理员人才队伍和社工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壮大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队伍。在三门技师学院开设全日制护理专业,并作为养老护理员指定培训基地,近几年已培训2000余人次,新增养老护理等级证书252人。 三、多方协同发力,激发康养服务活力 一是突出联动机制。统筹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联合财政、卫健、医保等部门通力协作,全面理顺各部门与养老运营团队二者管理协同机制,合力打通养老和医疗脱节的“痛点”。如将亭旁镇康养中心建设项目作为破冰城镇康养供给难的首站,县级各部门通力协作、主动作为,为居民提供医康养一体化服务。 二是突出医养融合。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充分利用“医共体”资源,组建一支卫生院责任医生+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三门医院康复科医生的专业性较强的医养服务队伍,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和护理指导,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已先后下沉开展治疗600多人次。 三是突出社会协同。成立“康养安居联盟”,不定期组织志愿小分队深入各乡镇康养联合体、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已累计开展160多次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创投大赛,以公益创投的形式孵化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目前,第三届公益创投项目有序推进,涉及5个老人关爱服务项目。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