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召开大救助“一件事”改革新闻发布会
|
||||||
|
||||||
12月8日,市民政局召开大救助“一件事”改革新闻发布会,发布大救助“一件事”改革推进情况。市民政局副局长章金土、副局长颜云鹏、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詹坚强出席发布会。 今年7月,市民政局召开了全市大救助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并与市跑改办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台州市大救助“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台民〔2020〕43号),全面部署将民政、医保等11个部门的21个社会救助事项“串珠成链”、集成办理,打造困难群众需求精准排查、救助事项快速审批、生活服务优质保障的业务场景闭环。目前,各地出台了方案,“大救助一件事”得到全面推广实施。 一、强化部门协同运作,加快救助速度。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救助事项“一门受理”。改变传统“碎片化”单一救助模式,组建“大救助一件事”专班,梳理重组民政、卫健、社保等11个部门社会救助事项,推动特困供养、低保、低保边缘、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21大类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项一站式联办、一体化服务。二是重构业务流程,救助审批“并行联办”。依托信息平台,实时推送和流转联办数据,将相关部门与民政部门对于救助对象的认定结果作为审批依据,办事提升效率明显。如滨海镇泰星村莫某一家四人通过“大救助一件事”同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低保儿童基本生活补贴等事项,与分部门审批方式相比,办理时长缩短12天,精简相关材料8份。三是扫除申办障碍,救助申报“全程代理”。依托镇级调查员、村级协办员,搭建基层服务网络,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代填表格、收集资料、送“证”上门等“大救助一件事”全流程代办服务,申请对象足不出户,便可享受相应社会救助待遇。 二、摸准困难群众需求,提升救助精度。一是搭建信息数据库,实现救助需求“精准对接”。运用家境调查第一手资料,结合浙江省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反馈的困难群众存款、社保、婚姻、车辆、房产等信息,建立在册救助对象和潜在救助对象大数据库。分析困难群众详细资料,抓取关键信息,标记特征标签。根据特征标签,在政府救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救助资源,积极对接慈善基地,链接社会力量,提供居家照料、就业辅导、康复训练等多样化志愿服务,帮助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解困。二是落实定期探访制,实现救助对象“精准关爱”。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镇级以上干部一人联系一户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村级干部联系其他救助对象,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保边缘户等每个社会救助家庭至少有 1 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形成党员干部、村(居)委员会、镇(街道)、县局四级联动的探访网络,做到每季度至少上门探访一次,在灾后、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事件发生时,及时开展慰问,确保第一时间提供相关救助。 三、延伸救助服务触角,拓展救助广度。一是向生活服务延伸。积极拓展“大救助一件事”应用场景,在常规社会救助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对接慈善、水务、电力等部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将慈善帮扶、法律援助、水电费减免等事项一并纳入“大救助”体系,实现从基本生活保障向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延伸。目前,大救助“一件事”已包含11个类别21个具体事项。二是向医疗服务延伸。考虑到医疗救助的普适性,优化特困、低保、低保边缘及因病致贫对象审批或成员变更手续办理流程,实现新增救助对象无需前往医保部门另行申请,即可享受医疗救助待遇。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结算时,可即时减免相应比例的医疗费用,费用由医疗机构垫付后向医保部门统一结算。三是向扶贫脱困延伸。依托省大救助信息平台,建立多维度贫困指标测算体系,通过平台数据动态比对,筛查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推动救助与扶贫两线工作有效衔接。 发布会上,市民政局认真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什么要进行大救助一件事改革? 答:实行大救助一件事改革,可以改变传统“碎片化”单一救助模式,为申请低保、低边、特困对象,叠加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慈善救助、有线电视费用减免、用电费用减免、用水费用减免、天然气费用减免等联办事项,变群众多部门、多次跑为一次跑。 问:目前大救助一件事涉及多少部门多少事项? 答:11个部门的 21个社会救助事项。 问:如果困难群众申请“大救助”一件事,如何申请? 答:申请人携带身份证前往当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提出申请或代办员帮助申请人提出申请,填写《大救助“一件事”申请表》即可。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