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台州市殡仪馆 官方网站!

祭祀老习俗 该“承”还是“弃”?

发布时间:2016-10-02 08:44 来源:台州市殡仪馆 阅读次数:

祭祀老习俗 该“承”还是“弃”?

转发自【殡仪服务】


按照传统殡葬习俗,亲人故去要设灵堂,敲锣诵经;每逢清明、中元之际,人们往往来到已故亲人墓前点香焚纸,祭奠逝去的亲人,在城市中,这样的习俗依然在延续,但因无法亲临墓前,不少市民选择在街边、小区、楼道焚香烧纸,遥寄哀思。然而这样的祭祀行为,给城市环境和其他市民带来了影响。在当今社会,还保留着哪些祭祀风俗?这些传统习俗该“承”还是“弃”?

  

小区内设灵堂 整晚敲锣诵经居民彻夜难眠


“一户居民家里有老人过世,在小区内搭起灵堂,天天晚上敲锣打鼓。”日前,就有小区居民为老人操办丧事,一连几天敲锣诵经,噪音扰民严重,让小区其他居民苦不堪言。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按照传统习俗,老人过世要请道士、和尚做法事超度,根据主人家财力,操办三、五、七日不等。”部分市民认为这样的大操大办行为显得极不和谐,不仅连续几天不停扰民,也浪费大量人力财力。


街边焚香烧纸 人行道绿化带公园里烟火四起


中元节除了为老人大操大办丧事的祭祀行为,在各个街道、小区,甚至公园内,为已故亲人焚香烧纸祈福的行为也屡见不鲜。不少市民携带香蜡、纸钱来到街边人行道上和绿化带中为已故亲人烧纸祈福。在烧纸的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大家拿出香蜡钱纸,随手在空地点上,有的市民甚至在路边树丛里插香点蜡。

焚烧钱纸时一遇起风,带着火星的纸屑便随风飞舞,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虽然满地的纸屑和残灰已被环卫工人清理干净,但地面依然残留着黑色的印记,绿化带也留下了被焚烧的疤痕,很煞风景。


观点一 祭祀不按老习俗就是不孝顺

“清明、中元祭祖,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就有部分市民表示,如果哪个老人过世后,后人清明不返乡扫墓、中元不焚香烧纸,后人往往会被扣上“忘祖”“不孝”的骂名,“虽然现在提倡文明祭祖,但如果不按老风俗,总感觉少了点意味”。


观点二 文明祭祀同样可以寄托哀思

一些市民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祭祀方式便发生了改变,每逢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对着先人遗照点上一束檀香,遥寄哀思;并围坐在一起,回忆缅怀先人,向家人重申祖风家训,“毕竟教会后人如何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尽孝,往往比在亲人死后铺张浪费更有意义。”

笔者认为,祭祀是感恩、是追思,重在用心,表达哀思,感悟生命,传递孝道文化正能量,这才是祭祀的意义所在。如果悼念先人,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那就本末倒置了。所谓“死孝”不如“生孝”,真正的孝,应在长辈在世时,多关心、多陪伴、多尽孝道,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不摆阔气,以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向丧葬陋习说“不”,传递文明祭祀和孝道文化的正能量,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家庭和社会环境。